2025年7月1日,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召开,明确释放“供给侧改革2.0”信号,其核心在于落实“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,要聚焦重点难点,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,引导企业提升产品质量,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”,会议迅速在水泥、光伏、汽车、钢铁、养殖等各行业引起强烈反响。
落实会议精神,行业协会大胆作为、积极发挥作用,大力配合至关重要。
一、破除“价格自律”思想枷锁,是水泥行业高质量发展必由之路
水泥行业的价格自律机制,多年来犹如一把双刃剑。一方面为水泥行业稳定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,缓解了恶性价格战对行业生态的破坏;另一方面,某些地区的实施,因操作不当而触碰法律红线,导致整个水泥行业对价格自律噤若寒蝉,“谈价色变”,畏手畏脚。这种因噎废食的态度,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、行业内卷严重、中央号召“反内卷”“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”的大背景下,尤为不合时宜,跟不上形势。水泥价格自律需要解放思想,破除对价格自律的认知误区,大胆作为,在法律框架内深度探索价格自律模式,为水泥行业高质量发展开辟新路。
二、对新形势下价格自律重要性合法性的再认识
1.中央号召“反内卷”需要价格自律
水泥行业“内卷”的核心是价格内卷。7月1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,“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,要聚焦重点难点,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,引导企业提升产品质量,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”。在之前的2024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,中央首次提出加强行业自律,防止“内卷式”恶性竞争,2024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提出综合整治“内卷式”竞争。中央对“反内卷”决心空前,重视空前,力度空前。当前形势发生变化,行业协会主导的价格自律作用凸显,也是形势和政策需要。
2.《人民日报》支持行业协会价格自律的导向鲜明
2025年6月9日《人民日报》要闻第2版刊发文章《打“价格战”没出路更没未来》。6月29日,《人民日报》推出金社平文章《在破除“内卷式”竞争中实现高质量发展》:竞争,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,也是市场经济的灵魂所在。但竞争有良性竞争和不正当竞争之分。“内卷式”竞争违背了经济规律,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。其一,会削弱行业整体竞争力。其二,会破坏产业发展生态。其三,会阻碍国内大循环。金社平是《人民日报》的一个重要评论专栏,在涉及重大经济政策解读时,往往被视作传递决策层意图的风向标,对公众理解国家发展战略具有指导作用。文章点名肯定了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引导企业签署资源控产自律公约;点名肯定了中国水泥协会“探索建设价格协调机制”,表明了支持行业协会开展限产和价格自律的明确导向。
3.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,深度价格自律或符合《反垄断法》豁免条款的精神要义
当前形势发生变化。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将2024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设定为3%左右。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2024年全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.2%。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将今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设定为2%左右。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2025年1-5月份,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0.1%。2025年1—5月份,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7204.3亿元,同比下降1.1%,逆转了前四个月同比1.4%的增长。其中,5月份,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下降9.1%,结束了连续两个月增长趋势。利润下降主要是受有效需求不足、工业品价格下降及短期因素波动等多重因素影响。水泥行业产能过剩需求不足问题日益严重。据中国水泥协会不完全统计,截止到2024年底,全国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线1543条(含小型特种水泥窑),年熟料设计产能18.1亿吨(按年310天计算)。2024年熟料实际产能利用率53%,比2023年下降6个百分点。价格战导致企业亏损,上半年出货量有明显下降,行业不景气问题更趋严峻。
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》第二章的相关规定,若经营者能够证明所达成的协议属于“因经济不景气,为缓解销售量严重下降或者生产明显过剩的”情形,或可依法获得对“固定或者变更商品价格、限制商品的生产数量或者销售数量”等协议的豁免。从目前经济形势和水泥行业严峻形势分析,水泥行业深度开展价格自律或符合《反垄断法》豁免条款的精神要义,也符合党中央号召的精神。事实上,无论是光伏、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,还是钢铁、水泥等传统行业,都在开展自律,其主要内容就是限产减产稳价保价,“量减价增”取得效果得到默认,被视为“反内卷”的重要举措。
三、新形势下水泥行业自律大有可为
按照惯例,在7月1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召开之后,政府部门将会陆续出台配套政策措施,治理低价竞争,推动退出落后产能。中国水泥协会行动迅速,出台了《关于进一步推动水泥行业“反内卷”“稳增长”高质量发展工作的意见》等系列行业自律文件,明确了工作思路。水泥协会积极发挥作用开展自律,大有可为。
1.行业协会自律作用不可替代
行业协会是由龙头企业和所有中小企业共同组成的行业组织,是沟通政府、市场、企业和社会的关键第三方。按照2008年“小政府大社会”的机构改革思路,工业部门撤销以后,行业协会接受政府委托,承接行业管理职能,具有行业自律职能。7月1日《人民日报》金社平文章提出“政府有引导、行业有自律、企业有行动,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就能稳步推进,见到成效”,可见行业协会在社会治理当中的重要作用。在当前中央要求“反内卷”、“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”的新形势下,更离不开行业协会的参与。特别是行业内大集团主动参与进来,用好这一不可替代的平台,非常关键。
2.在错峰生产方面有所作为
错峰生产的核心在于控产限产。回顾历史,2014年10月,由新疆建材行业管理办公室联合新疆工信厅、环保厅,在全国率先发起错峰生产并规范化制度化,这一举措连续上升到党中央、国务院政策。十多年来,错峰生产行之有效,对水泥行业健康发展有公认的重要贡献,也是水泥行业寄希望于走出困境的重要抓手。在当前供需矛盾加剧、市场需求不断下滑的严峻形势下,在各行业普遍常规限产的大环境下,错峰生产虽然遇到了这样那样的困难,刚性执行难度越来越大,但仍不失为稳定水泥市场的“压舱石”。通过政府和行业自律的刚性措施,以更大的力度将错峰生产、合规生产落到实处,仍然十分重要。
3.在保持行业合理利润方面有所作为
《习近平经济思想学习纲要》指出,“从分配看,高质量发展应该实现投资有回报,企业有利润、员工有收入、政府有税收”。行业协会大胆尝试开展引导企业制定体现各种资源、要素、有一定利润空间的价格体系,同时兼顾上下游产业链、兼顾主要市场和非主要市场、协助建立区域成熟稳定价格体系。这些尝试或符合当前新形势和中央要求。当然在尝试实施之前,要加强与市场监管部门沟通报备,避免触碰法律红线,取得政府支持,正大光明地依法依规开展行业价格自律。
4.在协助推动低效落后产能退出方面有所作为
对于化解产能过剩,错峰生产治标不治本。根本出路还在于退出落后产能。实现从“错峰去产量”到“理性去产能”的过渡。与刚性去产能相比,在政府部门支持下,加强顶层设计,从制度政策层面推动,在具备条件的区域或企业集团先行先试,如采取探索设立结合碳市场交易产能退出基金等方式,以和平的、温和的方式理性去产能同样重要。发挥协会联动作用,促进区域兼并重组提升区域产业集中度。“产能不去,永无宁日”。只有退出落后产能,才能最终实现更高层面的优化转型升级,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。
5.在“反内卷”维护产品质量方面有所作为
内卷严重,更要对产品质量监管从严。支持省级协会配合政府部门对产品质量抽检摸底,覆盖水泥配制站等监管盲区,对不符合强制性国家标准、缺斤短两等违法违规行为及时查处。协助政府部门重拳整治劣质低价“劣币驱逐良币”等市场乱象,坚决打击侵权假冒、制假售假行为。行业媒体加大对产品质量优秀企业宣传力度和对外推荐力度,引导企业提升产品质量。
6.在行业价值观和企业文化建设上有所作为
先进的行业价值观也是生产力。“行业利益大于企业利益,企业利益孕育于行业利益之中”是我国水泥行业一贯倡导和宣扬的先进行业文化价值观。“内卷式”恶性竞争是全行业性的。水泥生产过程是以消耗大量不可再生资源为主,理应创造经济效益、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。要弘扬先进的行业价值观,增强企业家责任感,维护行业生态,推进行业高质量发展。
以上认识和思考是一家之言,不够成熟,抛砖引玉,希望批评指正。
作者:李琛 中国水泥协会副秘书长 政策研究部主任
孙存稳 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建筑材料行业管理办公室党委书记 主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