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泥行业告别高速增长,进入需求缩减、产能过剩的低迷期,企业应推行精细化管理、规范运营以应对风险。但实际中,诸多水泥企业在生存压力下管理失范,暴露出不合理经营逻辑与治理问题。现今企业每年生产天数断断续续不足150天,以此解释生产效率降低,将所有问题归咎于市场因素。同时,劳动效率、绩效、成本等可控管理方法与运营脱节,使企业运营困难加剧,不仅加重行业低迷的状况,还为长远发展埋下隐患,这是多数企业常态。能满负荷生产企业的多为海螺、红狮等优秀企业,这又是为什么?
一、产能过剩下的 “投机式求生”:正规管理沦为摆设
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,部分企业未聚焦企业管理优化、提升核心竞争力,陷入“价格协同”“错峰生产”“反内卷”等投机应对困境的误区,将企业管理置于次要位置。它们忽视水泥行业产能远超市场需求、下游需求持续萎缩这一突出矛盾,不少高层管理者寄希望于水泥市场反弹。
实际上,除海螺、红狮等企业外,年度间歇性生产时长累计超200天的企业极少,而每年生产天数在120天以下的企业众多。这种间歇性生产模式使企业陷入恶性循环:无法满负荷生产,大量工人待岗或半待岗,收入不稳定致离职率升高,加剧企业效益下滑。同时,企业招聘新员工意愿降低,生产线人员短缺。更严峻的是,熟练技术工人流失突出,恶化生产形势。实际上,这种“饮鸩止渴”的减员投机行为,并非有效降成本举措,而是劳动效率大幅降低的体现。
企业有强化管理意愿,但因效益欠佳、职工工资低,难以挽留员工,加强管理还加剧人员流失。劳动效率、绩效和成本管理在部分企业流于形式。绩效管理失去激励导向,形成“平均主义”和“人情考核”遮羞布,导致优秀人才流失、低效员工留存。有的企业劳动效率考核背离核心原则,变成“减员不减负”手段,忽视核心岗位稳定和员工积极性;成本管理陷入“粗放式压缩”,简单减员增效、减少安全支出,埋下生产安全和产品质量隐患。更令人忧虑的是,部分企业面对政府能耗标准,采用“偷梁换柱、弄虚作假”方式达标,如改变计算方式或降低化验发热量等,而通过技术或管理创新达标的途径却未得到公司的高度重视,使得企业管理进入恶性循环。
二、水泥行业管理危机:混乱与消极下的生存困局
当下水泥行业的管理乱象已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,绝非 “混乱” 二字所能概括 —— 它更像是一场全方位的 “管理崩塌”,从顶层治理到基层执行,从制度建设到人心凝聚,整个体系都在无序中加速失序,最终导致现在的 “人人自危、全员躺平” 的绝望困局。
如今的水泥企业里,大部分企业的“管理” 早已失去了方向,绩效管理、流程管理等核心作用,反而沦为 “各自为战、漏洞百出” 的代名词:制度形同虚设,决策朝令夕改,部门之间相互推诿扯皮,遇到问题无人负责、遇到利益争相抢夺;
而在这样的管理环境下,员工的心态早已从 “积极奋斗” 转向 “恐惧自保”,“人人自危” 不再是夸张的形容,而是渗透到工作每一分钟的真实状态:有人害怕因 “不合群” 被排挤,不得不放弃原则随波逐流;有人担心因 “太认真” 触怒既得利益者,只能选择沉默敷衍;更多人则陷入 “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” 的麻木 —— 上班是为了 “混 8 小时” 保住饭碗,“在岗一分钟,努力 60 秒” 的职业精神早已被抛到九霄云外。整个行业的 “职业灵魂” 都已枯萎,只剩下一具具按点打卡的 “躯壳” 在空耗时光。即便是国家规范的熟料台账也有不少企业不按标准上账,有的甚至不上账。
这种景象与 2000 年前后行业蒸蒸日上的管理盛景相比,堪称天壤之别,更折射出行业发展的严重倒退。彼时的行业,虽规模不及今日,技术不如现在先进,但处处透着 “向上的活力”:企业有清晰的发展目标,制度有严格的执行力度,员工有明确的职业路径 —— 从管理层到一线工人,都带着 “把事做好” 的信念,管理层钻研优化管理,技术人员攻克技术难题,一线员工坚守岗位责任,“在岗即尽责、干事必尽心” 是普遍共识。那时的企业,靠管理提效率,靠责任保质量,靠团结抗风险,朝着更规范、更高效的方向稳步前进。
如今,这场从“蒸蒸日上”到“混乱躺平”的倒退,让水泥行业在市场寒冬中失去“管理铠甲”,摧毁行业发展的“人心根基”。当员工不信努力有回报、不认同企业价值,管理无法保障公平、引领方向,行业就会陷入“越混乱越消极,越衰退”的恶性循环。这是现阶段水泥厂的普遍共性,若不彻底扭转畸形管理生态,水泥行业寒冬或许不再是“阶段性困境”,而是长期衰退的“开端”。
三、私企管理“亲缘困局”:任人唯亲与“权力现象”双重内耗
在民营水泥企业中,“求利心切” 本是市场竞争的动力,但不少企业却因企业的困境走进了死胡同,加剧了疑心,更加对 “外人” 的不信任,陷入了 “亲缘管理” 的困局,让家族关系凌驾于企业规则之上,最终导致管理混乱、人才流失。
许多私企老板组建管理团队时优先选亲属,视企业为“家族财产”而非市场化组织。这种“亲缘至上”用人逻辑导致两个严重问题:一是能力与岗位不匹配,亲属未必有专业能力却占关键岗位,影响核心工作推进;二是内部关系复杂,亲属因利益、权力生矛盾,形成“小圈子”,干扰企业决策,制度执行成“选择性遵守”。
企业对偶然引入的外部技术人才缺乏基本信任与包容。即便这些人才有先进技术理念与管理经验,一旦出现微小失误,就会被亲属群体“无限放大”,如公开指责、散布负面评价、联合向老板施压,最终迫使人才离职。
某民营企业为典型的家族式企业,大姐、大姐夫,二姐、二姐夫,大舅子、小舅子,大外甥、小外甥等家族成员占据着诸多重要岗位。他们虽未练就精湛技术,却切实掌握着水泥厂的话语权。以最小的外甥为例,其下放到车间担任副职,依然拥有绝对话语权。即便车间正主任欲把事情办成,也需通过这位副主任向老板传话,才可能快速获批,否则难以达成目的。
某民营企业是典型的家族式企业,大姐、大姐夫、二姐、二姐夫等众多家族成员占据许多重要岗位。他们虽无专业技术,但在水泥厂实际运营和管理中掌握话语权,对企业各项事务影响极大。
就拿最小的外甥来说吧,他被安排到车间去担任副职。然而,即便只是个副职,他在车间里依然拥有绝对的话语权。这就意味着在车间的日常事务处理以及决策过程中,他的意见和态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。比如说,如果车间的正主任想要把某件事情办成,那么没有副职的支持是很难达到目的的。他必须通过这位担任副主任的最小外甥,向大舅老板传达建议,这样才能够快速地获得老板的批准。否则的话,这件事情就会面临重重阻碍,难以顺利达成预期的目的。在某些情况下他们可以越过生产副总,直接申请。这种特殊的权力结构和管理模式,使得家族成员在企业中的地位极为特殊且稳固,也深刻地影响着企业的运营和发展方向。
另一家私企是任人唯亲的典型。老板在主要岗位留用几位创业元老,其中67岁的担任总经理,另一位任设备副总经理。多年磨合后,二人不再倾力相助,而是凭借与老板的关系谋取私利。打击异己、拉帮结派、独揽大权,成为他们获取利益的主要手段。即便设备无需更换,为收取好处费也要进行技术改造;为确保其决策得到层层维护,便要清除异己;为维持团队所谓的“纯洁性”,便袒护下属的无能,为下属技术上的不足寻找借口,包庇下属。试想,即便有技术的外来人员,又如何能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,这难道不可怕吗?
一些老板依赖 “过命之交的兄弟”“危难时的哥们”“创业时的功臣” 管理企业,却忽视了这些人在权力膨胀后的变质。他们凭借 “老资历” 与老板的信任,无视企业制度,为谋取私利肆意妄为:有的为了吃回扣,故意夸大设备损耗,将仍能正常使用的设备提前更换,导致企业资产无端流失;有的在技术改造项目中,与供应商串通一气,降低工程标准、虚报项目成本,让不合格的改造项目 “蒙混过关”,不仅影响生产效率,更埋下安全隐患。
在企业效益严重下滑下,企业老板却往往被 “亲属更可靠” 的固有认知蒙蔽,忽视了人才的价值,导致 “引才 — 流失 — 再引才 — 再流失” 的恶性循环。
这种 “功臣变蛀虫” 的现象,本质上是企业缺乏有效监督机制、老板 “任人唯亲不任贤” 的必然结果,最终让企业在内部消耗中逐渐失去竞争力。老话说得好:熙熙攘攘皆为利。
此乃当下几个典型的私营企业管理案例,实际上比比皆是。在此情形下,若此类企业依然能够存续运营,称其为对水泥行业管理的一种亵渎、对行业资源的一种浪费,并非言过其实。诚然,行业面临艰难处境是客观存在的事实,但值得注意的是,海螺在如此艰难的状况下仍能实现每小时百万的利润(当然,这并不意味着海螺的管理已达至善至美之境),且大部分人并不认可海螺的管理优势,这足以说明行业存在较大的利润空间。
四、私企国企“畸形共生”:利益输送致“顺才”驱“人才”
水泥行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中,部分“私企国企结合体”本应实现“国企资源优势与私企市场活力”互补,却因控制权与利益分配失衡,沦为“不伦不类组合体”,上演利益输送闹剧,使国有资产面临流失风险。这类企业表面国企控股,实际由私人投资方掌控,私人老板借与国企合作关系,绕过正常决策流程,把企业变成“个人提款机”,典型操作是“体外循环”。
某熟料生产线企业被国有企业收购后,仍掌握着经营管理权。该公司高层通过共同持股的方式另外成立了一家公司,本文将其称为混合水泥公司。该公司借助国企控股的水泥公司粉磨纯熟料水泥(仅添加石膏),并将其销售给混合水泥公司。混合水泥公司在接收纯熟料水泥后,加入自行磨制的矿粉进行混合,进而销售水泥。显然,纯熟料水泥的价格确定、产品标准制定以及出厂质量控制等关键问题,答案不言而喻,不说你知道。这种“左手倒右手”的操作模式,直接导致国企控股企业利润显著减少,甚至陷入亏损状态,而私人老板却从中获取巨额利益,形成了“国家利益受损、个人非法获利”的不合理情形。
当然这也仅仅是冰山一角,在企业外部成立由个人控股的关联公司,再借助内部定价机制,将国企控股企业的水泥产品以远低于市场的价格出售给关联公司,关联公司再以市场价格对外销售,差价利润全部落入私人手中,这便是典型的“国私结合”现象。
为确保利益输送顺畅,这类企业用人背离“任人唯贤”,奉行“任人唯顺”。对利益输送流程质疑、拒绝配合“体外循环”的员工,无论能力多突出,会被贴“不听话”标签,调离关键岗位或被排挤离职;而对私人老板言听计从、愿当“工具人”的人,即便缺乏专业能力,也能获提拔重用。这种“顺才”驱逐“人才”的用人逻辑,使企业失去技术创新与管理优化核心力量,沦为利益输送“空壳”,损害国有资产安全,破坏混合所有制改革初衷,给行业健康发展蒙上阴影。
结束语
水泥行业的寒冬,本应是企业优化管理、重塑竞争力的 “试金石”,却成了部分企业暴露管理乱象的 “照妖镜”。从产能过剩下的投机取巧,到私企的亲缘困局,再到私企国企结合体的利益输送,这些问题的本质,都是企业背离了 “以管理促发展、以规则防风险” 的核心逻辑,将短期利益凌驾于长期发展之上。
若想度过寒冬,水泥企业须摒弃投机思维,回归管理本质。针对产能过剩问题,应通过行业整合、技术升级优化产能,而非弄虚作假;私企管理要建立市场化用人与监督体系,打破亲缘束缚,发挥人才价值;混合所有制企业要厘清控制权与利益分配机制,强化国有资产监管,杜绝利益输送。如此,水泥行业才能在寒冬中积蓄力量,实现复苏与转型。
最后想说,红狮作为行业黑马,为推动企业发展,邀请华为、普华永道、麦肯锡、上海共图等企业管理咨询公司,提供企业文化体系设计、薪酬与考核评价体系等咨询。这些举措彰显章小华理念,通过清晰薪酬考核机制,实现“能者有回报、优者有发展”,体现“任人唯贤、以绩定薪”选材逻辑;借助企业文化建设凝聚人心,达成人才与企业价值观共鸣。通过流程型组织建设,明确岗位核心职责与能力要求,实现更精准的“人岗匹配”;依托组织能力提升咨询,搭建人才培养与晋升通道,以“德才兼备、能者上”原则选拔优秀者,形成“引才、育才、用才”良性循环。
我作为“全预算绩效管理”推广者,见过很多老板,但有管理意识且能让制度落地的少之又少。多数老板碍于亲戚、朋友关系,害了企业也坑了自己。实际上,老板思想是影响企业发展的根本因素。而章小华以长远价值思维引领发展,这是红狮不断突破、敢于亮剑,成长为行业领军企业的关键所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