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水人力资源论坛【动态新闻】山水新闻 → 水泥企业寒冬自救-激活员工智脑数据资产之路


  查看4树形打印复制链接

主题:水泥企业寒冬自救-激活员工智脑数据资产之路

山水
  1楼 帅哥哟,离线,有人找我吗? 发表于 2025-9-24 14:45:45

论坛版主 等级:版主 帖子:571 被删:0 积分:6611 注册:2015-11-26 10:53:55
水泥企业寒冬自救-激活员工智脑数据资产之路

别再降薪裁员了!

激活 “员工智脑 + 数据资产” 才是真正的破局之路

在水泥行业市场寒冬,销量萎缩、价格回落,多数企业降薪裁员陷入双输困境时,本文作者跳出传统思维,提出激活 “员工智脑 + 数据资产”,通过信息化、数字化、智能化转型实现企业与员工双赢的破局思路。

作者洞察行业痛点,指出过去水泥企业智能化建设盲目跟风问题,明确智能化终极目标,梳理出 “信息化筑基 — 数字化赋能 — 智能化落地” 路径,打破行业焦虑。

其超前性体现在三方面:

一是认知超前,摒弃 “减员增效” 误区,提出信息化、数字化平台 “减负赋能”,让员工转型 “智者”,通过协同提升竞争力;

二是实践超前,聚焦生产管控,强调 “低投入、高效益、强实用”,以项目实践证明信息化、数字化建设可降成本且见效快;

三是模式超前,针对资金紧张现状,提出灵活合作模式降低转型风险。

同时,作者预判未来企业智能化核心竞争力,呼吁企业抓住窗口期布局平台,推动管理转变,为水泥行业找到 “降本提技双赢” 道路,提供务实且前瞻的行动指南。 

需指出的是,上述思路已处于实践进程中,实践表明其实现了低投入与高性价比的理想融合。 

一、前言

当前水泥行业身处市场寒冬,在销量萎缩、价格回落双重压力下,企业经营承压,员工面临降薪风险,整体管控氛围趋于悲观。但危机中亦藏机遇——停产时间增加,为企业优化内部管理提供了窗口期:常规检修外,可借机梳理经营流程、提升精细化管理、加强员工培训,探索降本降耗新路径,而信息化、数字化、智能化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由之路。

过去数年,水泥行业智能化建设受技术成熟度、研发转化效率、市场波动及部分参与方夸大宣传影响,出现盲目跟风现象。多数企业智能化项目陷入 “高投入、低效益、重形式轻实用” 的困境:实际产出与预期差距大,未有效提效降本,进而导致管理者对智能化价值、路径产生困惑,甚至 “谈智色变”,阻碍行业转型。

基于此,当前需客观梳理水泥企业智能化实践经验与核心问题,摒弃 “重概念、轻落地” 倾向,聚焦生产管控核心场景,探讨 “低投入、高效益、强实用” 的智能综合管控平台建设方法,进而探索支撑智能化稳步推进的体系与路径,为行业转型提供务实参考。


二、正确认知智能化建设路径:明确目标,夯实基础,提升员工素养

智能化概念宽泛且无行业共识,某水泥企业负责人曾提及,其终极目标是停产检修后 “一键开机投产”,并能按市场需求切换模式 —— 销量低时 “最低成本” 运行,销量高时 “最大产量” 生产,实现效益动态最优。这一目标并非遥不可及,只是仍需长期、持续、系统性建设。

从实践看,信息化、数字化是智能化的核心基础平台,智能化则是依托平台数据构建的 “应用场景模型组合”。企业需逐步完善智能硬件(如智能化验室、设备在线监测系统),待所有管控场景实现数字化覆盖,智能化场景逐步建立,终极目标将水到渠成。

近两年来,AI 技术加速发展,DEEPseek、豆包等开源 AI 平台持续迭代,带来关键突破:工厂员工可依托自有数据自主构建简单业务场景的智能管控模型,复杂场景虽仍需与专业厂商合作,但已打破 “技术黑匣子”,为企业自主参与智能化提供可能。

这一趋势表明,未来企业智能化核心竞争力,更多依赖两大基础:一是完备高质量的基础数据采集应用体系,二是具备技术与业务融合能力的高素质员工队伍,二者是智能化建设的核心基石。

需特别强调,不同企业在设备、工艺、原材料上差异显著,智能化模型无法直接复制。因此,企业越早启动信息化、数字化平台建设,越早积累工艺、能耗、台时、质量检测等核心数据,未来落地特定智能场景时,就能降低技术适配难度、提升落地效率、提升企业效益。

从实践看,当前再先进的智能系统,落地仍需员工操作维护;外部技术团队难以精准掌握企业生产细节与痛点。因此,无论从员工职业发展还是企业战略维度,高素质员工队伍培养都是智能化建设不可或缺的条件。

企业智能化的关键,是激活员工主观能动性与创新潜力:通过信息化、数字化平台,将员工与岗位数据绑定,推动员工从 “执行者” 转型为 “智者”—— 结合数据洞察自主分析、选择最佳执行路径。转型后企业相当于拥有上百个 “智脑”,再嫁接 AI 技术,可形成 “员工智脑 + AI 技术 + 数据资产” 协同效应,大幅提升智能化落地成功率。

当前,受技术适配、装备改造、人才储备、数字化管理体系等因素制约,全流程自主智能决策的理想状态智能工厂落地仍需时日,但支撑智能化的信息化、数字化平台技术稳定,应用方案成熟,企业应立足实际提前布局,明确阶段性目标,避免跟风虚化;聚焦 “夯实基础”,完善平台,筑牢数据根基,同步提升员工数字化与 AI 应用能力,逐步积累企业智能化转型势能,提升综合竞争力。

三、信息化、数字化平台:企业降本增效的核心抓手

1. 信息化:实现数据 “在线可视化”

通过全流程数据采集,将全厂工艺参数、设备台时、能耗指标、产品质量、设备状态、环保数据等核心指标实时在线呈现,大幅提升管控与决策效率,避免 “信息滞后” 导致的管理被动。

2. 数字化:推动管理 “从定性到定量”

在信息化基础上,将各类指标与管理制度、操作规范深度融合,明确员工与管理者 “每日该做什么、该怎么做”,让管理从 “模糊要求” 落地为 “具体动作”。同时,生产管控分析从 “定性判断”(如 “能耗偏高”)转变为 “定量定值管理”(如 “吨熟料标煤耗控制在 92kg 以内”),实现管理精细化、决策精准化,真正 “向管理要效益”。

从国内上百个项目实践看,一条 5000 吨 / 日水泥生产线,若年生产 200 天,通过信息化、数字化平台建设,年综合成本可降低 300 万 - 600 万元。这一效益在行业高利润期不显眼,但在当前下行区间,足以显著改善企业经营状况,成为 “活下去” 的关键支撑。

(指标解读案例详见附表:某厂两年的项目应用效益分析)。

四、信息化、数字化建设对员工的影响:从 “减员” 到 “赋能”

部分企业将信息化、智能化目标定为 “减员增效”,导致基层员工排斥,项目建设波折、应用效果打折。不可否认,智能物流系统等应用会减少地磅、开票等岗位需求,但信息化、数字化平台的核心价值是 “减负赋能” 而非单纯减员。

平台自动统计数据与指标,可将员工从人工抄表、手动核算等重复机械工作中解放,让其专注于 “分析优化、创新提升”—探索能耗下降空间、优化配料方案、改进工艺,最终实现个人能力与企业效益双重提升。

实践中,不少企业担忧 “员工年龄大、素质不高,难掌握平台操作”。但从国内上百个项目经验看:员工只要会用智能手机,就能轻松掌握平台基础操作。员工真正需跨越的,是对 “新事物、新管理模式” 的畏难情绪。若不突破这一障碍,未来员工再就业时竞争力与选择空间将大幅缩小,越早拥抱数字化,个人发展空间越广阔。

五、信息化、数字化对企业管理氛围的变革:从 “滞后模糊” 到 “实时精准”

信息化、数字化平台落地,将推动企业管理氛围发生四大核心变革:

1.从事后分析转向事中干预:传统企业指标人工统计以 “班、日、周、月” 为周期,核算周期长,生产波动只能 “事后复盘”;平台可将核算周期缩短至 15 分钟、1 小时,实现 “实时监测”,助力管理人员及时发现问题、介入干预,提升管控效率。

2.从模糊决策转向精准施政:人工统计易受主观因素影响,指标失真可能导致 “成本管控黑洞”;平台自动生成指标,杜绝数据失真,还能凭借全面详实的数据,帮助管理者做出更精准决策。

3.从定性分析转向定量、定值决策:传统管理分析多为 “定性判断”(如 “原料质量不佳导致能耗偏高”),指导作用有限;平台可提供 “精细可查、可对比” 的数据(如 “原料某成分比同期高 3 个百分点”),为优化配料提供精准依据,推动决策向 “定量、定值” 转变。

4.从模糊管理转向公开、公平、公正:多数企业虽有完善制度,但受人工统计滞后、指标失真影响,奖惩机制难落地;员工仅能按月知晓考核结果,常常陷入“悔不如当初……”的尴尬境地,激励效果有限。平台结合奖惩制度自动生成结果,过程指标实时可查,员工每天能知晓当月指标排名,实现 “每日对标、每班对标”,激发积极性,推动员工主动学习创新,实现 “企业提效” 与 “个人技能提升” 双赢。

5. 赋能企业停机检修技改:精准支撑决策与创新合作模式

停机检修技改中,方案制定与效果评定需大量真实数据支撑,平台积累的多维度数据可提供精准统计:工艺数据:助力技改方案贴合生产逻辑;质量数据:对比技改前后产品质量变化;能耗数据:判断技改是否达到节能目标;设备数据:优化设备改造方向,评估运行稳定性;环保数据:确保技改符合环保要求。

依托这些数据,企业可规避无效技改,提升针对性与有效性。对节能降本效益显著的项目,平台量化的指标数据,可支撑企业与设备厂商探讨合同能源管理(EMC)等合作模式 —— 企业无需一次性投入,厂商分享节能收益,实现多方共赢。


六、信息化、数字化平台建设的难点与破局之道

国内水泥行业智能化发展多年,信息化、数字化已有成熟技术方案,智能建模也积累大量经验。但多数企业信息化仍停留在 “财务信息化、物流进厂信息化” 初级阶段,生产管控领域仍是空白。

事实上,建设生产管控类信息化、数字化平台,最大难点并非技术,而是管理者拥抱变革的勇气:信息化、数字化会实时暴露生产问题与指标异常,打破原有管理格局,可能改变部分岗位工作方式,冲击管控氛围。但只要管理者有 “变革决心” 与 “企业向好信念”,平台建设便无障碍。

此外,平台上线后可能出现 “统计指标与人工统计差异大” 的情况 —— 这并非平台数据错,而是原人工统计 “刻意修正数据” 导致失真。企业领导者需提前准备,可能需基于平台数据修订考核指标。

部分管理者认为 “计量秤不准,数据计算无意义”。诚然,计量秤、盘库存在偏差,但企业管理核心是管控指标演变趋势,多数情况下偏差不会导致趋势失真,不影响决策与员工考核;偏差最终可通过计量平衡实现成本结算准确,而管理需先管住过程才能有好结果。

也有企业认为 “平台建设涉及多部门多维度,工程浩大”。但从国内上百家企业经验看,项目已有全套成熟建设方案,快则 1 个月、慢则 3 个月即可完成平台搭建,快速落地见效,为后续智能化奠定基础。

七、结语:从 “降薪裁员双输” 到 “降本提技双赢” 的升级

当前水泥企业普遍利润下滑,不少企业以 “降薪裁员” 应对,但实践表明:降薪打击员工士气,裁员易引发生产事故,最终形成 “企业效益下滑、员工利益受损” 的双输局面。

与其陷入双输持续恶化的死亡循环,不如抓住当前窗口期 —— 建设面向生产管控的信息化、数字化平台,一方面提升员工技术技能,另一方面实现企业降本增效,达成双赢。

在行业经营压力大、资金紧张的背景下,建议企业与智能化平台厂商探讨 “免费建设 + 按年运维”“免费建设 + 效益分成” 等灵活合作模式,在无投资风险的前提下,推动企业迈向 “高效率、低能耗、高能力、低成本” 发展道路,提升企业、员工、厂商核心竞争力,打造三方共赢新局面!



【山水人力资源信息网】网址:http://shanshui.jnboy.top
支持(0反对(0)  回到顶部